《主播带您听莒南》第十期:《永远站在人民群众之间》
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里有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,拍摄于1943 年冬天滨海区在莒南县坪上召开的生产展览及劳动模范大会。 大家都知道,1941 年到 1942 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。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断地进行大扫荡和经济封锁,使我根据地军民生活陷入极大困难。为此,党中央、毛主席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,以解决所面临的困境。在此期间,根据地群众中涌现出了很多生产能手和劳动模范。因而就有了坪上的这次生产展览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,也就留下了这张山东省党政领导和劳动模范的合影。
在这里,我不想过多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,只想提醒大家注意黎玉和其他领导同志在这张历史合影中的站位,细品很耐人寻味。黎玉是当时的山东省政委会主任、即后来的省政府主席。他20岁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中共北平市委职工部部长、中共天津市委书记、唐山市委书记和山东省委书记,长期担任山东地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,为开创、壮大山东的抗日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,在山东革命根据地中享有崇高的威望。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在今天看来位高权重的高级领导干部,大家如果不看文字注释、不认识他的话,您能在照片中指出他是谁、站在哪个位置上吗?我相信大多数人做不到。
展开剩余55%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吧……最后一排,这位戴着旧棉帽、穿着旧棉衣的中年人就是黎玉,和他并排站在一起的是 115 师参谋长陈士榘、滨海专署专员谢辉。三位山东党政军高级干部与一群衣衫破旧、满身泥土气息的农民站在一起,如果劳动模范们胸前没有佩戴大红花的话,您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吗?一切显得是那样的朴实、和谐,融为一体。
我相信劳模们肯定有过谦让,让领导们站在前排中间,这是一种敬重和习惯,但黎玉、陈士榘和谢辉最终选择了最后一排。对他们来说,这不是一种谦让,是诚心诚意的一种礼节表达:因为劳模会的主角是劳模们,他们理应站到那个位置上!
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,这不是矫饰,是真诚。
想想那个战争年代会给身边战士缝补衣服、会给行军路上战士挑破脚上的水泡、能挽起裤腿和山东党政军的其他领导人一起下地,给老百姓拉犁、耕地、播种、收庄稼的黎玉,他在合影中的举止就不难理解了。他知道自己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!
坚持人民至上是“为官、从政之道”和职业操守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,树牢群众观点,贯彻群众路线,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……
不忘初心才能开启新时代,新征程。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、心系群众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,砥砺奋进,一往无前,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,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,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!
(文稿:莒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中心朗诵:孙海龙)
发布于:北京市胜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